GF-1是一台很輕便高效能的數位相機,但有些狀況下搭配適合的外閃可以讓它如虎添翼,
但是如果加了太大且不實用的外閃,反而會尾大不掉,反而失去原本輕便的優勢.
上圖是GF-1搭上副廠唯一可以支援(m)43系統的副廠外閃,Nissin Di466.
這個外閃也是我個人對GF-1所能接受的外閃的最大尺寸了.
[Nissin Di466 規格]
相容相機:Micro4/3及4/3相機
閃光指數:GN.33
照明角度:12~53mm(有擴散板,9mm)
電源:4顆 AA(3號電池)或鎳氫充電池,鋰或氫氧電池
回電時間:新鹼性電池4.5秒;鎳氫電池3.8秒
省電系統:2秒鐘切換成待命模式,30秒鐘關閉閃燈
閃光次數:新鹼性電池200-1500閃
閃燈轉頭:閃燈可0°, 45°, 60°, 75°, 90°,0° ~ 90°方向轉動
閃燈曝光控制:TTL;自動曝光; 6階功率手動曝光
無線觸發(S1):數位預TTL訊號觸發;無線觸發(S2):傳統單一閃燈(光觸發)
功率階層:可變功率
功率變化: 6階功率;1/1, 1/2, 1/4, 1/8, 1/16, 1/32
副閃模式:6階功率無線副閃功能
AF輔助光: 0.7-6公尺
色溫:5,600K(同日光)
閃燈持續時間:1/800秒(全功率)-1/20,000秒(控制閃燈)
尺寸:67(寬)x105(長)x95(高)mm
重量:240克
另一款我個人也蠻推薦的小型外閃,為Panasonic PE-28S(它是我之前採購給GRD使用的)
如果習慣使用M模式操作外閃,沒有m43 ttl的需求,且要求更輕巧,這顆外閃也很推薦搭配GF-1使用.
以下是它與GF-1的合體照.
這個PE-28S體積比Di466小,價格也相對便宜,但功能也很強悍.
平常我都拿來當副燈或搭反射傘當主燈用,足以應付多數的狀況.
[Panasonic PE-28S 規格]
閃光控制:OFF/自動/手調/補光
閃光指數(GN):35mm GN28/24mm GN20
最近拍攝距:受光角度30度:0.25m/受光角度15度:0.35m
燈頭角度:上方90度/下方30度
尺寸:66*95*72mm
重量:165g(不包括電池)
適用電池:三號鹼性電池4顆/鎳氫電池4顆
另一種玩法就是以這兩顆外閃搭配無線觸發器來使用,可以更靈活的應用外閃.
我個人是使用永諾(YONGNUO) RF-602系列,原本是給Nikon D300使用的.
但它也可以用在各式有單點觸發的相機.
以下是一組發射器,和二組接收器,它是使用2.4GHz頻率,也就是說就算隔道牆,
只要訊號能發射和接收就能觸發,有玩過無線分享器或是有些滑鼠或無線電話,應該都很熟悉這個頻率.
以下是GF-1使用YONGNUO RF-602搭配Nissin Di466的示意圖.
首先就以這樣的組合來測試Di466,東西是死的,應用是活的,以下,我就搭配反射傘來使用.(Di466 M模式出力為1/8)
透過反射傘可以使光線擴散柔化,有方向性,可以拿來拍人像小物...等東西.
而配合不同的角度可以打出各種不同的光,當然也可以搭各式的柔光罩或是蜂巢等,隨自己的需求應用.
以下是商品-鏡頭試拍.(由於是測試,就不建置背景,桌面零亂請見諒)
或是老愛趴在我書桌上的愛貓.
以下是整個書桌的全貌,可以看見光線是從左後方射入.
接下來,試試Panasonic PE-28S離機跳燈.(M模式,出力最小段GN為5)
PE-28S離機跳燈特寫.
PE-28S離機跳燈自拍正面.(可以看見它的光感應孔,和它的特異功能:近攝感應器)
PE-28S離機跳燈自拍背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它的操作介面及功能)
以下兩張大家可以比較它的差異.(兩張外閃設定皆一樣)
1.是離機跳燈拍的.
2.是架在GF-1機頂熱靴座以跳燈拍攝.
再來以Nissin Di466做離機跳燈試拍.
Di466離機跳燈特寫.
Di466正面特寫.(一樣可以看到光感應孔)
Di466背面特寫(及它的功能面版)
接著,來比較兩者的尺寸差異.(也可以參考前圖架在GF-1上的照片)
由下圖來看,很明顯,Di466尺寸大了一些.
兩顆閃燈的燈頭設計,Di466自然也比PE-28S大且寬,如果不考慮輕便性,當然是大一點比較好一點.
但今天要討論的是適合GF-1這種小相機的外閃,大就不見得一定好了.
側面也是一樣,Di466顯得肥大一點.而相對的,PE-28S就苗條多了.
再來是電子接點的部份,由於Di466有支援m43 TTL,所以接點較多,當然也可以用在不同系統的機身上,只是會變
成只能用M模式的單點觸發外閃.而PE-28S就只有單點觸發.
而Di466也不是貴假的,它內建擴散片和反射板,而PE-28S只附一塊外接式的擴散片,很容易遺失,像我的早就不見了.
擴散板ON.
再來是它的供電系統:兩種外閃都是吃4顆3號電池.
Di466比較特別的是它的電池倉是採用型號BM-01彈匣式電池倉,這個BM-01可以另購,但不便宜我也覺得不需要.
因為從入手Di466後,拍到現在,都還沒換過電池,而它原本彈匣式設計是為了快速更換電池的美意也變成沒什麼意義了.
再來是Panasonic PE-28S的電池室,就是很傳統的那種.
以上針對這兩款小閃燈做個簡單的介紹和比較,這兩款很推薦給使用有熱靴的小相機的朋友們.
其實兩款都是很不錯的閃燈,除了上述的一些小差異外,搭配機身各項設定值的調整都能拍出很好的照片.
如果你是新手不太會使用外閃,建議可以買支援m43 TTL的Di466,在使用上就交給TTL,自己再依實際狀況+-EV,
很方便使用,缺點是比較大顆一點也貴一點,但還在可接受範圍,價格在四千以內,白色的會貴一點,但搭白機很好看.
就算你是新手,喜歡挑戰性高一點,PE-28S簡單明瞭的操作界面多試幾次也就上手了.又或者喜歡小型一點或是有
預算考慮,都可以參考這款.我個人是很喜歡用這款.
至於,常常有人說:這兩款"小"閃燈不能"搖頭"所以還要再向上攻更大型的外閃,這種說法我不以為然.
原因如下:
1.使用小型相機的朋友無非就是要它的"輕便性",但又不失太多的功能性.
請看看以GF-1的體型,架上Di466(參看圖1)應該可以說是大到最極限了.
如果是全功能導向,也就不會買GF-1這種小型相機了.直接背台DSLR不就好了.
否則就會像下圖一樣,雖然也可以使用,但你會再把一顆跟機身一樣大的外閃隨身丟到包包裡,"輕鬆"出門嗎?
2."搖頭"真的有需要嗎???我反而覺得"抬頭"比較重要.
原因a:還是尺寸的問題.請看下圖,GF-1為了搖頭到後來在拍時,根本是手持外閃在拍照.
而GF-1反而成為外掛.通常能搖頭的外閃都大到足以讓GF-1這種小相機翻車了...
如果有那種又"小"又便宜,又可以搖頭的外閃,我也想要一支.但問題就是沒有.
原因b:為什麼要"搖頭",說穿了就是想要直幅拍攝打跳燈,有經驗的人應該知道,這種把外閃架在機頂,直幅打跳燈的
效果非常差,因為外閃燈頭的長方形設計原本就不適合這樣打,打太近,會把被攝體(人,物)上半臉打爆,打遠一點(廣角)
也很容易把天花板上方打爆(請參考下圖紅線框處).所以我在使用外閃打跳燈,非不得己,絕不用直幅打跳燈.尤其是當
你的燈面無法和天花板平行時(仰角),你完全無法預料你的燈會怎麼彈.這也是為什麼有"閃燈旋轉架"這種東西的原因了.
別跟我說你要把你的GF-1裝在閃燈旋轉架上,那我也就服了你了....
再來一定又有人說,那我想打左右邊或是後上方牆面啊?這又要再回歸到原因1了,請先搞清楚你拿的是什麼相機,
為什麼要買它,又要輕便,入手後又買了一堆有的沒的東西掛上去,你的初衷到哪裡去了?更何況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就是使用離機閃.
就我個人看法.
我要買隨身機就是為了輕便,在輕便優先的條件下,配件能免就免,就算非有需要
也要挑輕便和必要的配件.外閃若能提高攝影的品質和增加創作及兼顧輕便性
就是這台輕便小相機的最佳拍檔.反之就是累贅.
最後,搭配無線觸發器或是光觸發使用離機閃,不管是在大型相機或是小型相機
通常都可以更靈活的用光,達到更好的效果.
下圖就是用無線觸發器和光觸發,讓4顆閃燈齊發的照片,當然這只是測試照.
至於實務上怎麼擺就靠你自己的創意了.
[註]本文16:9照片皆使用Panasonic GF-1拍攝,其餘為Nikon D300協力.
----------補充(Nissin Di466簡易操作)----------
一般只要接上相機,一開機半按快門鈕Pilot燈由紅轉綠就是預設的TTL模式正在運作了.
1.Di466預設為TTL模式,TTL模式可以+-1.5EV,當你覺得拍出來亮度不對,可以用+-鈕增減EV.
2.M(Manual)手動模式.Di466以紅色燈號顯示,搭配面版上的顏色很好辨認.
3.S1(數位TTL無線觸發)模式,Di466以綠燈顯示,這個功能需要搭配專門的數位TTL發射器,比較少用.
4.S2(光觸發)模式,Di466以藍燈顯示,這就是最常用的光觸發模式,只要接收到其它外閃的閃光就能觸發.
就算沒有無線觸發器的朋友,也可以試試用內閃或是其它的閃燈來觸發,玩玩看.
未盡之處請參閱使用說明書.
----------補充(人像外拍測試)----------
[補充二-人像外拍測試]
由於上星期六正好有場朋友的外拍,數位照片的部份,全程都用GF-1+20mm/f1.7部份場景搭配Nissin Di466 以無線觸發器做離機閃試拍.試圖了解它的獨立作業可能性.
a.大部份場景使用20mm/f1.7餅乾鏡就足以應付.它真的是顆很實用的鏡頭,如果有人問我哪一顆為Panasonic m43必買的一顆鏡頭?不用懷疑,就是它了.光是它的體積小就是必選的,不然為何選m43系統?
b.為了測試,還是使用Di466做壓光等試拍.閃燈在人像的使用上,還是以離機閃自由度較佳,還是建議大家搭配一組無線觸發器做離機閃,拍出來的效果會好很多.相對的,有了無線觸發器,能不能搖頭就更不是重點了.
c.以GF-1這種小相機來說,它已經算是在輕便與功能性中取得最大的平衡了,雖然還不致於完全取代大型DSLR的地位,但它足以應付大多數的狀況了.
以下是試拍的照片.全套請參考[我的flickr]或[我的痞客邦]
1.在大白天底下,使用算是短焦(標準焦段)的20mm/f1.7,在人多的外拍場合,距離MD太近可能會被後面的大砲幹到臭頭,距離太遠,想要拍出淺景深的照片....有難度,只有靠構圖去加強.
2.1.7的大光圈,在暗一點的地方也很容易拍到很明亮的照片.
3.想要有淺景深,不是被攝物較小隻就是要靠MD很近而且只能特寫.
4.20/1.7的抗耀光以這種SIZE的鏡頭來說算很不錯了.
5.即然全身景深沒長焦段鏡頭那麼容易就只有利用構圖,把前景(找小物)或後景(距離拉遠)給模糊.
6.使用Di466做壓光測試,GF-1縮光圈壓光的效果並不會比大型相機差.一樣是可以做到的.問題還是在於焦段,一般做壓光拍攝為了增加張力,通常都會用超廣角鏡拍攝,但偏偏超廣角是m43系統最缺的.這張的天空只吃到一點點,做測試還算是合格的.
7.要拍出好的人像,離機閃還是王道.光在控光方面就比機頂自由太多了.單手握GF-1的缺點是不符人體工學的握把設計很容易右手一伸,就把相機當成拔辣給丟了出去.
8.這張是光比較小的設定離機閃拍的,high key一點的fu.
9.這張是光比較大的設定離機閃拍的,low key的fu.
10.基本上GF-1 和Di466+無線觸發器做離機閃,能取代大部份DSLR可以做的拍攝,剩下的還是鏡頭焦段排列組合的問題.(跟DSLR沒什麼兩樣)
像GF-1這種輕便的小相機,一定會面對兩面刃的問題,又要小,又要它功能強,其實只要取個平衡點就好了,真的不必對它太苛刻.在建置它的閃燈系統時也一樣.當然如果你在閃燈的採購是配合你其它的DSLR系統,你可以有所取捨,像我也可以使用我的SB-900來取代Di466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我之所以發這篇文章的本意是建置一個單純的m43迷你的閃燈系統,讓GF-1這種小相機能做一些大相機做的事,但又不失輕便性.這才是初衷.
由於GF-1入手才一個多月,所以也算在測試階段,其實我跟我的女朋友還不算太熟,但我已經被她深深吸引了....一直在挖掘這台小相機到底還能做什麼?